視覺藝術教育的蛻變:電子學習的角色

對於「數碼原居民」的新世代而言,電子學習已成為他們學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政府推行的自攜裝置電子學習計劃(Bring Your Own Device – BYOD)政策亦進一步促進學校使用電子學習工具。來自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正慧小學的陳嘉儀老師和李婉晴老師,便是把電子學習融入視覺藝術科的先驅,且獲得2022年視覺藝術教師表揚計劃優秀表現獎。

從疫情的挑戰轉化為機會的藝術科

李老師表示,疫情期間停止面授課對於作為視藝科老師而言挑戰重重,他們很快就發現,僅透過視像課堂進行視覺藝術教學幾乎是不可行的:「我們覺得很為難,因為視覺藝術是一門必須動手實踐的學科,我們擔心學生會因此錯過學習和發展創造力的機會。」當時,兩位老師都對如何繼續教學感到茫然。然而授課模式改變的同時,教學法亦必須作相應調整,所以要盡快想到解決方案,讓學生可以遙距學習視覺藝術。李老師說:「我們沒有想過要為視覺藝術作重大改革,只是就現實環境採取相應措施。」

為了探究電子學習的可行性,兩位老師開始為課堂拍攝教學影片,從此就踏上藝術課堂的電子教學之旅。經過反覆試驗、不斷摸索,逐漸發展成為現在的教學模式。

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正慧小學視藝科陳嘉儀老師(左)及李婉晴老師(右)
學生學習如何把電子工具融入藝術創作。
裝備師生適應嶄新學與教模式

在上網課時,學生可以透過使用網上學習平台SeeSaw創作及分享作品,甚至進行互動。學生亦可以照片、影片、文字、圖像或繪圖的方式把學習任務和功課分享給老師和同學。此外,學生亦會學習使用不同的電子繪圖工具,包括Sketch和Procreate,設計藝術作品。

兩位老師分享,為了協助師生掌握如何使用電子工具進行藝術創作,學校更邀請了相關方面的專家培訓師生,並支援教師把工具應用於視覺藝術教學之中。

自主學習激發創造力

李老師認為,把電子學習融入視覺藝術科的成功關鍵在於藝術欣賞的四個步驟:描述、分析、詮釋和評價,因此從小學三年級開始,教師便開始鼓勵學生就視覺藝術科的學習內容進行資料搜集,並在網上學習平台分享他們的成果。「學生必須擬定草稿並拍攝影片,向同學解釋他們的意念和想法,我們會鼓勵其他同學給予反饋及改善建議;電子學習工具能夠鼓勵學生觀看同儕的作品,互相評鑑與學習,這在傳統面授的視藝課中很難實現。此外,由於學生能透過電子學習工具輕易地重新起草作品,他們可以根據同儕的意見隨意發展且修改作品的意念。」

線上藝術課為傳統教學添姿彩

陳老師和李老師均認為,就視覺藝術科而言,電子學習不能取代傳統的學習模式,因為學生在面授過程可以透過應用紙和筆來訓練繪畫技巧。然而,他們相信靈活生動的電子學習能夠輔助傳統的學習模式,讓學生有更多機會探索思維,在提升藝術設計質素之餘,亦可提供新的學習機會和表達創意的方式。

李老師補充:「低年級的學生會拍攝影片,而高年級的學生則會加入文字來解釋他們的作品,我們發現他們的溝通技巧有顯著的進步。」電子學習平台營造互動的評賞環境,讓學生學習在尊重別人的前提下提供具建設性的反饋,以謙虛的態度聆聽意見。陳老師樂見學生藝術作品的質素有所提升:「在實行電子學習後,學生更能投入課堂,並且樂在其中。他們學會了給予正面、具建設性和具體的改進建議,這對他們日後的成長發展很有幫助。」

除此以外,使用電子學習工具後,學生的作品能夠輕易地應用到校內的不同場合,例如學生可以為自己所屬班別設計班服、為運動會製作橫額或才藝表演的裝飾等,陳老師指出:「這些都有助提升學校的凝聚力,學生的歸屬感和成就感。」

學生透過錄像介紹他們的藝術作品。
學生使用電子工具的藝術創作 。
教師是教育變革的重要一環

儘管部分家長會擔心學生過度使用電子設備,但兩位老師認為,對於是「數碼原居民」的新一代來說,電子學習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,雖然老師要掌握電子學習並不容易,但成果告訴她們,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。

陳老師和李老師對教學的熱忱,促使他們把電子學習融入視覺藝術科的教學,同時展示了教師是教育變革重要的一環。兩位老師勇於踏出第一步,在嘗試中摸索出新的教學方法,為學生提供新的學習方式和表達創意的途徑。